卖票讨生活
- k-he-n
- 13 jun 2014
- 4 minuten om te lezen
卖票讨生活
我瞎说一堆,欢迎观众与剧场达人指正。
创作、表演,做演出,是我认为至关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没有习惯进剧场看演出的人们,这是与他们不相关的事情。
就像我从来没有关注过工地里的工人每天是怎样超体力负荷地作业;
没有关注过画家需要画多少精力完成一幅著作;
没有关注过虫草是藏族人顶着高原的阳光一点点从地里挖出来;
没有关注过语文老师要费多少眼力批改作文;
没有关注过医院的护士长期三班倒熬夜的辛苦一样。
直到我要装修自己的房子,我开始观察工地的工人;直到听说一幅画的价格以天价拍卖我开始关注一些画家;直到去了山区听到藏族人问我是否要买他们自己挖的虫草我才知道虫草是这样来的;直到有看到做语文老师的朋友把一墩试卷带回家我才知道除了教课他们还有一大部分工作量;直到听做护士的朋友诉苦,才知道他们的艰辛、了解他们的辛酸。还有好多好多我不知道也不关注的行业与时间。
最早开始制作自己的演出时,埋怨大众不关注艺术,一提到有演出大家都四处求免费票,听说不送票就不来看,觉得大家不尊重我的艺术,直到现在,慢慢想通一些"原理"。
熟悉票房市场的朋友告诉我,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演出,常常爆满,一票难求。同时其他的剧场演出再抱怨观众群少。我们印象中,杨丽萍是怎么培养观众的?她花了多长时间多少精力培养观众群?除了保证作品艺术质量,她还做了些什么?她是艺术家,在收官之作舞剧「孔雀」上线之前,她放低艺术家的架子,带着舞剧主演去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让大众熟悉、关注,让大众觉得有兴趣,让大众觉得跟他们有关系。
未啰嗦完,待续。
许多艺术家拒绝大众化,拒绝迎合观众,一心专注在自己的作品上,极端的甚至忽视了观众的反馈感受,觉得观众不懂自己。我觉得这样也很好,毕竟艺术是主观的、与大众不同的、执着的,创作是自成一派的。但以这样的心态创作,是不是不能抱怨观众不关注不接受不喜欢呢。自己的作品高高在上可以,那就不能抱怨观众不买账。培养观众,要先教1加1,先让观众理解算数的乐趣、意义,然后观众很可能会主动问,你还会什么算法呢?
有一些习惯是慢慢培养的。记得有个朋友鼓励我说,以前电影票都是单位、学校统一发放的。现在大家都习惯自己买票看电影,去电影院成为生活爱好的一部分,剧场市场也会这样的。是一种习惯的培养,生活的走势。人们会需要精神食粮。
那么,为什么人们选择电影多过剧场呢?我觉得答案简单,看电影的收获大呀。如果剧场演出能带给观众很多比如娱乐、刺激、感悟、启发,观众就会越来越爱走进剧场了。电影营销团队有专门分析观众群、观众年龄阶段、性别、消费能力的市场销售专家,更别提这些市场销售专家是如何捧起明星让他们产生效应的。但这也不说明所有明星都是花瓶,还有许多有正面引导号召力的明星。那剧场艺术有类似的办法吗,艺术家可以被捧明星一样捧出来吗。好多话剧的导演不开始邀请电视明星主演吗。有个英国编导找了电影明星助演音乐剧,从此以后大众开售关注,然后他开始表达自己的特长,大家也发现了他的创作才华所在。
以前有人问我,演出有票吗,没票就算了不去了。我真的没有不高兴。他们不了解创作的艰辛与表演的意义,就像我从来没问过他们工作是否需要加班一样。很正常。
看艺术是需要有缘人的。有些人看到演出预告慕名而来,看完演出主动跟舞者交流,留下文字反馈;
有些人看了一个节目觉得作品不知所谓就走了,觉得浪费了时间;
有些人觉得"送票我也不来,还不如在家看电视呢";
有些人觉得一张剧场的票太贵而且看得很累,去电影院看电影要好的多。
这都很正常。喜欢的人不一定是学现代舞的,但就是那一瞬间与舞者的表现产生了连接。看到一半离场的人或许觉得真的很难带入,无法引起共鸣,这不是他熟悉的表演方式,坐如针毡,早点离开反而诚实。送票都不来的人,可能因为交通不便捷,或者加班已经很累了,有时间赖在家里很多难得。喜欢看电影,就更不用说了,每部电影都是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打造的,有的精彩,有的娱乐,有的消遣,有的唾骂,总有些什么。
所以作为做演出、创作、表演的人,我不抱怨喜欢演出、关注演出的人数多少。我先专注,怎么让我的作品忠于自己的心又能带给观众一些东西。艺术质量与市场推广一定要平衡,要有内容也包装的好,不然就变成了很常见的"形式大于内容"。至于让更多人关注自己的艺术,我觉得,尊重自己的作品就好。一句话卖票讨生活,却不贱卖。
不关注很正常,就像你有你的生活,你很忙,我写这么多文字跟你有什么关系,你看了第一行就拉大最后一行,很正常,可以理解。好了,看在我这么认真思考问题的份上,买张票看我的演出吧?